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。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,是推动高水平发展的必由之路。
五年来,重庆把科学技术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,大力实施科学技术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,着力构建“416”科学技术创新布局,研发经费投入强度、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7个关键指标实现倍增,科学技术创新能级实现新跃升,新质生产力培育取得新突破,创新创造形成新活力。
向“新”而行,让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学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,科学技术创新成为推动高水平发展的“最强引擎”。
病理诊断是疾病诊断的“金标准”。传统模式下,病理医生要在显微镜下一张接一张看片子,凭经验寻找疾病的“真凶”。有了人工智能的加持,“经验看病”将向“智慧算病”迭代,让疾病诊断更准、更快。
由金凤实验室设立的金凤病理精准诊断中心,已正式投用,目前具备100余项检测服务能力,能基本满足病理、检验诊断需求。
“我们主要是以病理为基础,有机融合影像、检验和临床特征,充分的利用多组学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,将金凤实验室最新研究成果快速应用到临床一线。”病理精准诊断中心首席专家阎晓初说。
比如实验室自主研发的脑胶质瘤智能诊断系统,通过深度整合影像组学、病理形态学、分子遗传学及临床文本等多模态数据,能短时间内同步完成肿瘤精准分割、病理亚型分类等关键分子标志物预测,并自动生成数字结构化报告。经临床验证,其准确率最高达91.6%。
▲西部(重庆)科学城金凤实验金凤病理精准诊断中心,科研人员正在忙碌。(资料图片)首席记者 龙帆 摄
这也大幅度的提升了诊断效率。阎晓初和记者说,过去开展脑胶质瘤诊断,主要是依靠医生进行组织学形态观察,往往要耗费一两天时间,要是遇到有些疑难病例,甚至要花更长时间,才能作出诊断。如今,只需几分钟,就能生成诊断结果。
金凤实验室是重庆首个挂牌建设的重庆实验室,以原始理论创新和“卡脖子”技术基础理论突破为首要目标,以“重大疾病的下一代诊断”为核心任务,正在努力打造开放型、枢纽型、平台型科学技术创新地。
科研既要“顶天”,也要“立地”。在原始理论创新和“卡脖子”技术基础理论突破的同时,金凤实验室也在努力打通成果应用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针对“AI+病理”加快发展面临的病理数据质量参差不齐、“病理+AI”复合型人才稀缺等难题,目前,金凤实验室已启动建设金凤智慧病理中心,通过搭建病理云会诊平台,实现实时交互式远程诊断,推动基层病理服务质量的提升。
【画外音】“十四五”期间,重庆加快构建以重庆实验室为引领、国家级基地平台为核心、市级科创平台为支撑、新型研发机构为补充的科创平台体系。目前已启动建设金凤、嘉陵江、明月湖3个重庆实验室,培育建设通用AI、信息与智慧医学研究院等一批新域新质创新平台,市级以上创新基地平台达到1297家、较“十三五”末实现翻番,创新资源聚集力、创新平台影响力不断提升。
当地时间11月17日,2025迪拜航展正式开幕。国产大飞机C919亮相现场,首次在中东地区进行展示。
作为“十四五”期间我国航空工业的重要成果,C919已实现从“首飞”到“首航”、再到常态化商业运营的跨越,累计获得超1000架国内外订单。
在C919的身上,能看到不少“重庆造”的身影。比如很多高性能铝合金材料,就来自中铝集团西南铝业(集团)有限责任公司(下称“西南铝”)。
截至目前,西南铝已为C919大飞机提供了各类高性能铝合金材料上千件,相关材料被应用于C919起落架的轮毂、机翼、机身等关键部件。
机身上一扇扇透亮的舷窗,犹如一个个“眼睛”一般,能让旅客观察到万米高空的风景。看起简单的一扇窗,却藏着不少“硬核”科技。
舷窗采用的铝合金窗框,要和机身、玻璃严丝合缝,在上万米高空承受住高速飞行带来的压力。这对窗框尺寸精度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要求:偏差不能超过0.2毫米。与此同时,从经济和环保的角度考虑,给大飞机“瘦身”减重,是业内不断追求的目标。
如何应对材料极致轻量化与安全可靠性的双重考验?对此,西南铝研发团队展开了一场与“毫米”的较量。
“每一扇舷窗都要承受8倍大气压的极限考验,相当于指甲盖大小的面积要扛住200公斤冲击力。”西南铝C919旅客观察窗项目负责人陈丽芳坦言。
团队通过数字化仿线毫米的精度范围内雕琢材料晶体结构,确保在万米高空极端环境下,小小的窗框也能“固若金汤”。而且,在攻关过程中,团队还实现了我国铝加工行业精密加工技术的一大跨越。
最终,团队成功实现C919舷窗铝合金窗框国产化,并通过商飞认证,让国产铝材在韧性和抗应力腐蚀和抗老化性能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。
【画外音】“十四五”期间,重庆不断强化“四侧”协同“四链”融合,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。组织实施重大(重点)科技专项,70%的技术需求由企业提出,70%的项目由企业牵头或参与,70%的财政资金投向企业,让创新资源精准对接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。600余项重大重点攻关项目靶向解决产业链卡点堵点304项,关键产业链控制力持续提升。
如今,市民开新能源车到大学城熙街逛街,不仅能一边逛街一边给车辆充电,还能反向放电至电网,让车辆变身“移动电源”。
这样的体验,得益于前不久光储充一体化智慧能源场站的启用。其配备30多台高性能充电桩,其中的液冷充电桩可实现10分钟快速补能,为主流新能源车型快充至50%以上。同时,场站内部分充电终端还支持车辆反向放电至电网。
打造智慧能源场站的,是一家专注于能源存储与智慧能源运营的年轻企业——重庆清安能源有限公司(下称“清安能源”),也是清华大学欧阳明高院士团队孵化的唯一一家新能源储能企业。
虽成立仅有4年,但“从0到1”发展,清安能源的成长速度惊人:成为高新技术企业、重庆市潜在独角兽企业,拥有超200项知识产权,年产值近5亿元,企业估值约10亿元,带动本地产业链上下游30余家企业协同发展。
2022年4月,位于科学城的金华电器产业园,重庆首个兆瓦级用户侧自投储能电站并网投运;2023年7月,西南地区首个百兆瓦级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——科学谷储能电站并网运行……这些项目均出自清安能源之手。而且,不仅是在重庆,其储能项目已遍布全国,多达近百个。
▲重庆高新区清安储能制造基地,工人正在生产线上忙碌。(资料图片)首席记者 龙帆 摄
这些储能电站,犹如一个个“超级充电宝”,在用电低谷时段充电,用电高峰时段放电。既能降低企业用电成本,还能增强区域电网弹性。
以金华电器产业园为例,利用峰谷电价差获益,企业每天能节省约3000元电费,每年最高可节省近百万元。
瞄准能源新业态、发展新质生产力,清安能源还有更大的目标:“我们将以储能为基础,慢慢地发展超充、移动电源等相关‘端’,并扩展至虚拟电厂等‘云’产品和服务,打造智慧能源生态闭环。”清安能源创始人兼CEO李德胜说。
【画外音】“十四五”期间,重庆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“双倍增”行动计划,目前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9123家、科技型企业7.56万家,分别是2020年的2.1倍、2.8倍。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居全国第6位,创新主体地位更突出,推动新质生产力培育不断取得新突破。